黃河九曲十八彎,像一條巨龍奔騰前行,此中最為彎曲波折的是晉陜峽谷、呂梁山南麓的乾坤灣;在這里,還有黃河東岸邊阡陌縱橫的萬畝永和梯田。
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坡頭鄉呼家莊村村平易近貴爵平的家就在這里。地多人少,對于祖祖輩輩生涯在此地的人們,刨個坡坡,吃個窩窩頭不是一件難事,但想要生涯過得像乾坤灣一樣美,似乎是一件很遙遠的工作。
2021年,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革工程,喚醒了貴爵平對美妙生涯的向往。
2021年,永和縣被確定為山西省宜機化改革項目試點縣。秋天,貴爵平家里的60畝梯田開始改革,不僅沒有耽誤第二年的農時,原來畝產只要600斤的高粱地,2022年創出1200斤的高產。
后來,貴爵溫和鄉親們的地盤經過農業生產托管,成為山西省旱作高粱產業集群的萬畝高粱示范基地,規模化種植晉糯高粱,與四川郎酒集團等企業樹立了長期一起配合關系。
“通過‘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革+農業生產全產業鏈托管’的摸索,地盤生產力得以晉陞,新型生產關系得以重構,現代農業邁出堅實程序,我們找到了合適永和縣情、農情的糧食增產、農平易近增收的門路。”永和縣委書記高永賢說。
33畝地雇騾子得種20天
永和縣是典範的黃土高原梁峁殘垣溝壑區,2500多條溝道縱橫交錯,35萬畝耕地中70%以上是丘陵山地。這里的人們應用人力、畜力在“窄條條”“小塊塊”上耕耘的“老傳統”已經沿襲了千百年。
“我家有33畝坡地,即使雇騾子也得20多天賦能耕完,花錢不少,還得頓頓往送飯。”桑壁鎮鄭家垣村56歲的村平易近吳直明說。
這33畝地一向承載著吳直明的歡與悲。每年一到春耕秋收,都是他最勞累最無奈的時節。地的坡度太年夜,拖沓機進不了地,只能找當地的牲畜進行春耕,畜力小、耕耘淺不說,坡度太年夜存不住雨水,耐不住旱。
更難的是,近幾年村里幾乎沒有牲畜了,僅有的一頭騾子是他每年獨一的指看。天天雇人用騾子耕地,一天就得300多元工錢,33畝地少說也得20天。不這樣耕就得撂荒,別人家的地早早就用機械耕完了,本身還得在地里曬著。
“我也想過其他辦法,有了‘氣逝世牛’微耕機以后,我嘗試著買了,‘氣逝世牛’一上手,臉上汗就不斷流,辛勞完春耕還得愁秋收,看見別人家地里收割機來回跑,本身還得人扛,關鍵是收穫還欠好。”吳直明說。
貴爵平說起自家那60多畝地也滿是眼淚。2010年,他家的坡地改成梯田,“單車變摩托”的喜悅沒有多久,“老邁難”又遇見新問題。3至5米的條帶地沒種幾年就和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分歧步了。隨著農機具越來越年夜,他們的地塊限制性也越發明顯。拖沓機在地里不克不及轉彎,只能倒著進往進行耕地,漸漸地良多農機都優先選擇年夜地塊,他不得紛歧邊賠著警惕和農機手說好話,一邊焦灼地等候耕田。
“地塊太窄,靠墻的兩行欠亨風幾乎沒收穫,靠邊的兩行不耐旱,也不太幻想,一條地能保證支出的也就中間的三四行。”貴爵平說。
“永和縣在啟動宜機化改革項目時,就確立了要讓年夜馬力農機下溝上山的思緒,爭取將能改革的地塊一次性改革到位。”永和縣委副書記、縣長楊景寧說。
據介紹,永和縣樹立了由縣委書記、當局縣長任雙組長的宜機化改革任務領導小組,科學規劃設計、嚴格參數設置,以滿足各類農機全部旅程周全作業。改革后的地塊,寬度從原來的3至4米擴展到10米以上,最寬可達30米以上;地塊均勻面積從包養平臺推舉原來的不到1畝增年夜到1.8畝以上,最年夜可達20余畝,為年夜型農機具機械化作業供給了硬支撐。
農機具在梯田作業就像削蘋果
“糧食不減產、農戶不受損、地盤承包權不受影響,確保改一片、成一片、群眾受害一片。”永和縣委副書記胡國華說。
2021年,永和縣站在新的起點上,結合永和耕地的現狀,從縣級財政中加年夜項目資金配套,將每畝改革標準從1500元晉陞到2500元,持續推進宜機化改革任務。
三年來,永和縣累計投進5600萬元,先后在看海寺鄉白家腰村、桑壁鎮鄭家垣村等6鄉鎮16個行政村,實施宜機化改革2.2萬畝,受害農戶達到530余戶。此中坡頭鄉任家莊村、呼家莊村以及看海寺鄉郭家村,3個村實現宜機化改革整村推進。同時,在看海寺鄉郭家村摸索并奉行了“一戶一片田”改造,為農業機械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經營打下堅包養網實基礎。
“我們奉行反坡式梯田改革、地塊歸并收拾、田間路修整這三種形式,適合哪種用哪種。”永和縣現代農業發展中間主任田華介紹。
據清楚,地塊互聯互通形式以建築田間途徑為主,通過削坎、填溝、搭接等方法完美田間耕耘道,實現地塊與耕耘道、耕耘道與內部路網互聯互通。
“農機具在這類梯田作業時就像削蘋果皮一樣,種的時候由下向上,盤旋而上,整個丘陵地塊作業一氣呵成。”田華說。
坡耕地改革形式則是通過對坡耕地削高補低,改革成反坡式梯田。
“這類地塊的特點是保水、保土、保肥,泥沙流掉率可減少50%,水土流掉管理度能達到80%,單位畝產可進步20%以上。為黃河道域水土堅持、生態保護供給了可復制的經驗。”田華說。
地塊包養網歸并形式則是對走向雷同、高差附近的地塊進行并整,對折彎多、彎度年夜的地塊往彎取直,盡量延長農機作業線路,對橢圓狀的丘陵山體采取螺旋式通道、回環式布局方法歸并改革,實現地塊應用率最年夜化。
“這樣可以最優化梯田的有用種植面積,晉陞畝產單產。”永和縣現代農業發展中間副主任郝建明介紹。
2021年以來,永和縣培養壯年夜農機一起配合社、農機年夜戶35個,新增農機1600余臺,全縣農機保有總量達7915臺,改革后的區域綜合機械化程度由30.8%進步到85%,以現有農機裝備才能,全縣可在25天內完成春耕耘業。
“現在,永和縣最年夜的拖沓機240馬力,宜機化改革后的地都可以進往。2018年以前,縣里的農機以60馬力為主,2018年到2021年之間最年夜馬力是140馬力,2021年以后240馬力的拖沓機開始出現。”郝建明說。
小農戶變身“新農人”
“看,再也不消在地里下苦了。”改地的那一年,永和縣坡頭鄉任家莊村村平易近張永平天天坐在高高的山坡上,眼看著年夜型發掘機、裝載機在自家耕地里削坡填溝,往彎取直,把一塊塊寬兩三米的“窄條條”改革成了13米寬、30米長的“年夜塊田”。改完的那一天,他拍下一張又一張照片,發給在外埠打工就業的親人。
“這下改革的年夜型機械都能進到地里,都有路,路便利包養,機械耕地也便利,種地本錢年夜年夜減少,收穫成倍增長,種糧食我們更有信念了。”看海寺鄉李家垣村村平易近賀讓紅高興地說。
2023年春天,桑壁鎮包養網鄭家垣村村平易近吳直明和全村鄉親的1400多畝地小田并年夜田改革完成后,徹底告別了傳統的“人扛驢馱”的時代。吳直明還第一時間聯系當地的農業生產托管一起配合社對本身的耕地進行了全部旅程托管,2023年春季,他的這片地種的谷子賣了7萬多元,是改革前原來支出的兩倍有余。
本來20天的硬活兒,現在不到一天就輕松解決。宜機化徹底“束縛”了吳直明,他很快找到了額外的營生,成了當地農機一起配合社的農機手,華麗轉身為一名高素質農平易近,為鄉親們代耕代種,既有農業經營支出,又有農業服務支出。
同樣發生華麗轉變的還有永和縣的農業。宜機化改革開辟了永和縣農業機械化的新六合,在農業生產托管的助力下,裝備一批新農機、引進一套新技術、培養一個新主體、發展一片新產業,拓寬了永和縣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最顯著的變化是糧食生產由‘廣種薄收’實現‘豐產豐收’,宜機化改革從小的方面來講,是惠平易近生,讓種糧的農平易近實現了節本增效,從年夜的方面來講,實現了年夜面積單產晉陞所需的機械化播種技術有地可落,保證了糧食平安,實現了黃河道域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永和縣委書記高永賢說。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