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有台包養心得名道觀、道長簡介(六)

作者:

分類:

四、全國其它有名道觀

  21、青島嶗山太清宮

  以太清宮為名的道觀全國有六處: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遼寧沈陽市太清宮、青島市嶗山太清宮、內蒙古呼和浩特太清宮和湖南衡陽市太清宮。此中以嶗山太清宮創建最早也最著名。嶗山太清宮位于嶗山最南真個寶珠山下。嶗山,古稱勞山、牢山、輔唐山、鰲山,位于黃海之濱,主峰1133米,它拔海而立,山海相連,雄山險峽,水秀云奇,自古被稱為“仙人窟宅”“靈異之府”,享有“海上名山第一”的美譽,在全國的名山中,唯有嶗山是在海邊拔地突起的。1982年,嶗山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名勝景區之一。嶗山素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名庵”之說,此中規模最年夜、歷史最長久的就是始建于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距今2100多年的太清宮。

20140111_001
青島嶗山太清宮

  最早來嶗山修道的是西漢年間江西瑞州人張廉夫。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張廉夫東來嶗山,在老君峰下選擇背山面海處建茅庵隱居修道,供奉三官年夜帝神位,名為三官廟。并授徒祭拜,具備了宗教情勢,奠基了嶗山道教的基礎。這比張道陵創立天師道的時間要早282年。所以張廉夫被奉為嶗山太清宮的開山鼻祖,而嶗山也成為中國道教的發祥地之一。張廉夫逝后,其門生劉方清、趙沖虛、馮若修等相繼掌管太清宮的廟事活動,據載當時太清宮的羽士已多達90余名,規模相當可觀。

  嶗山道教的興盛開始于唐宋年間。唐朝末年,嶗山太清宮迎來了第一位受過朝廷敕封的高道李哲玄,他曾被后周太祖郭威敕封為道化普濟真人,是一位修道有成的長壽道人,活著112年,最后成仙于嶗山太清宮。

  五代時期,李哲玄的師侄華蓋真人劉若拙為尋訪其師叔李哲玄來到了嶗山太清宮,并在太清宮東南山麓建驅虎庵棲身。據明末黃宗昌的《嶗山志》記載,劉若拙“丹顏皓首,不自知其年,不履不冠,冬不爐,夏不扇”,具有很高的內功修養。宋太祖趙匡胤久聞其名,所以在他建國后就召請劉若拙進京,錄用他為“左街道錄”,即朝廷掌管道教事務的官員,讓他肅清道流。《皇朝通鑒》中說劉若拙“善服氣,年九十余而不衰,行動矯捷。”數年后,劉若拙思歸嶗山,宋太祖挽留不住,只好批準,并撥巨資敕建上苑宮為其道場,同時又敕建太清宮、上清宮作為他的別院,此為嶗山太清宮敕建稱宮之始。

  南宋金元時期,身為全真掌教的王重陽門生劉處玄、丘處機相繼東來嶗山傳教,使嶗山各宮觀正式歸宗于全真派。劉處玄進住太清宮講道談玄歷時兩年,因此使得太清宮成為劉處玄所創隱山派祖庭。其后,作為全真掌教的丘處機又分別于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和嘉定二年(1209年)兩次登臨嶗山,推動了嶗山全真道教的發展。自成吉思汗召見丘處機后,全真道年夜興于全國,全真七子的門人門生紛紛來嶗山建宮立院,使得嶗山全真道教進進了全盛發展的時期。嗣后,眾多名道慕名而來,如明代張三豐、徐復陽、齊本守等都曾在太清宮棲身修行,清代褚守持、王良輝、韓謙讓等高道也都先后任太清宮方丈。

  明代萬歷年間,太清宮舊道院曾傾圯,為釋教憨山僧人所占據,在宮前建起了規模巨大的海印寺。從萬歷十七年開始,以耿義蘭為首的太清宮羽士在經過了十數年前赴后繼的上告后,終于打贏了這場訴訟。萬歷二十八年(1600),朝廷降旨毀寺復宮,其后,又在萬歷三十一年從頭勘定了太清宮的四至范圍:東至張仙塔,西至八水河,南至海,北至分水河。自此后,執政廷攙扶和官府保護下的太清宮逐漸成為嶗山地區規模最年夜的宮觀。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包養 道人趙復會重建太清宮,正式確定了分三官、三清、三皇殿為三個院落的格式。該三院都建有圍墻,各立山門,并有便門相通,使太清宮基礎上構成了明天的規模。明代以來,嶗山太清宮被譽為“道教全真全國第二叢林”。

  平易近國年間,太清宮開始修志。太清宮監院周宗頤,從頭收拾太清宮歷屆方丈及名道之回憶筆記,經廣征博采彙集資料,歷時兩年多,始于一九四一年編纂成《太清宮志》一書,此為嶗山道教首部志書,保存了大批彌足珍貴之包養 歷史資料。本廟老道人趙泰昌暨門人黃友琴、孟宗紹、于惟東于一九四四年為該書校訂脫稿。一九六二年,青島市國民委員會宗教處作為資料將其書稿油印,惜數量無限,且經文革大難,年夜都已被銷毀、流掉。

  1949年輕島束縛前夜,太清宮仍有羽士十三人,殿宇房舍一百五十余間,并有地盤六百余畝。文革中太清宮的廟碑、神像、文物、經卷、供器等均在“掃四舊”中遭到徹底毀壞,羽士均被斥逐,太清宮變為部隊家屬宿舍。文革結束后,1979年市園林局從部隊手中接收太清宮,對宮內房舍進行了修繕,由市文明包養網局負責重塑神像,接回斥逐的部門羽士。1985年7月,市園林局將太清宮移交給市宗教事務處,并由市道教協會籌委會自行治理。1989年由當局撥款對三清殿、東華殿和王母殿進行了修繕,重塑了四十七尊神像。2001年,嶗山太清宮開始擴建包養 :在前、后區內增建了山門、鐘鼓樓、元辰閣、元君閣、混元殿、文昌殿、財神殿等殿堂建筑,并新塑了神像。至此,嶗山太清宮內的殿堂總數達到了十三座,供奉神像達一百一十八尊之多。明天的嶗山太清宮就建筑規模而言已經超出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歷史時期。

20140111_002
2001年新建的嶗山太清宮山門

  嶗山太清宮見觀兩千多年來,高道輩出,最有名者有:

  張廉夫

  字靜如,號樂山,嶗山太清宮鼻祖。江西瑞州府高安縣人,漢文帝九年(前171)七月初旬日誕生。景帝中元三年(147),舉文學茂才,得一等,官至上年夜夫。精研玄學,厭于世俗。因獲咎權要,棄職進終南山修道,數載后遨游海角,來到嶗山。在嶗山之陽,渤海之濱,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年夜帝神位,名為三官廟。自稱樂山居士,開荒種地,白手起家。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又建筑殿宇,供奉三清神像,題額曰太清宮。張廉夫在建設廟宇的同時,栽植各種樹木,成為嶗山地區有史可考的人工植樹開創者。他所親植的兩株檜柏包養網 至此生長狀況傑出,為嶗山古樹之冠。張廉夫在嶗山道教的功績不僅僅是開創廟宇,而在于他屢次南下北上,來往于中華年夜地的各處道教廟宇之間,推進了各隧道教經書典籍、經韻曲牌的交通,充實了嶗山的道教典籍。張廉夫在宮內修持五十五年。昭帝始元二年(前85),委門生劉方清、趙沖虛、馮若修等繼續廟事,本身回江西鬼谷山三元宮潛修,這時張廉夫已是85歲高齡。這之后他屢次來嶗山,以近百歲高齡往復年夜江南北,這在路況相當方便的現代都是不不難的,據稱他年逾百齡,精力不衰,仍鶴發童顏,行路如飛,后不知其所終。

  李哲玄

  字靜修,號守中子,河南蘭義縣人,唐宣宗年夜中元年(847)仲春十七日誕生。據《太清宮志》:誕生時其母夢房間掉火災覺而生出。此時赤光盈室,許久方寂。為人賦性聰敏,誦讀不忘,十五歲場試中選,旋登進士第。惟性好平淡,無意仕進,喜閱道書,厭處世俗,遂棄家云游,訪求至道,多年未遇,不懈初衷。后邂遇羅浮羽士,系得桐君之傳,數百年容顏不衰者,引進羅浮山中,傳授年夜道,潛修多年,得其奧妙。因欲度世,乃于昭宗天佑元年(904)東游至嶗山太清宮,與張道沖、鄭道坤、李志云、王志誠諸公相契合,遂留此不他往。旋建殿宇,供奉三皇神像,名曰三皇庵。李哲玄精于園林設計,建三皇殿期間,植樹、修路、建天井、載花園,使太清宮的園林布局構成正規的寺廟園林風格,從而奠基了嶗山道教廟宇園林建筑的基礎。五代周太祖廣順三年(953)蒲月,亢旱不雨,災疫風行,李哲玄咒符治病,著手者無不立愈,神醫之名,遍頌朝野。上聞之,詔命祈禱,得年夜雨,災疫頓息。上喜,禮貌有加。及問玄術,應答稱旨,厚賜之,辭不受,敕封道化普濟真人,遣使送歸宮。后自居山庵,不言不食,日閱黃庭經以為常。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八月十二日,本觀許道人在路上遇李真人。李從囊中掏出黃庭經一卷授于許,曰:“我今遠游,歸期難定,可將此經帶回,傳言諸道眾,見此經,如睹吾面。”言訖恍但是往。許道人回觀,見公閉目垂眉,危坐草塌,蓋已成仙矣。道眾始知公已仙往,遂用坐館裝殮,葬于宮后東山之陽,至今有墓在焉。公享世壽百十有五。

  劉若拙

  蜀人五代唐莊宗同光二年(924),自蜀來嶗山太清宮訪名道李守中子,相談契合,遂留住焉。自修一庵,額曰“驅虎”,供奉老子圣像,潛修于中。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趙匡胤詔至京都,包養談玄稱旨,敕封華蓋真人,遂留京布教。后經奏準,奉敕回山,重建本宮殿宇,永為修真之所。四術士人聞風求道者踵至,遴選門生十余人傳授道要。后因來嶗山訪道者絡繹不絕,劉若拙不勝其煩,暮年時便離開嶗山,避居于即墨的高真宮。為人冬夏不冠履,冷暑不爐扇,僅以蔽布遮體,怡然自適。而其龐眉皓齒,面如渥丹,道貌偉岸,人看之莫不畏敬焉。問其年,答以不記。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十月十二日仙逝,今有墓仍存即墨高真宮。

  劉處玄及隨山派

  字通妙,號長生子,山東掖縣文官莊人,全真道鼻祖王重陽七年夜門生(后世道教徒才稱之為“七真”)之一,生于宋高宗紹興十七年(1147)七月十二日。侍母至孝,夙愿修道,以母在,不敢違。然清靜猛攻,視外物全不介懷,是其性也。至孝宗乾道五年(1169)其母棄世,遂拜王重陽為師。乃后乞食煉形,離人遠物。孝宗淳熙元年(1174),溷跡京洛,毀身失色,水侵不顧,人饋則食,人問始答,如是數年,遷洛陽得井,知為三生前修煉處,道志益堅。后二年,世說毀謗,被系于獄,終日猶似熟睡。獄吏驚駭,以所見白上官,方悟為有道者,急表奏蒙釋。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劉處玄與邱長春等王重陽門下“七真”,由寧海之昆崳山來嶗山太清宮講道傳玄,宏闡教義,道眾年夜悅,各受戒律。邱祖住未久,留詩二十一首,同他道侶西往。劉祖獨留,講解經典,創“隨山派”。一年多以后方轉至萊州靈虛觀,太清宮道眾由此歸宗于劉處玄的隨山派。金衛紹王年夜安元年(1209),邱丘處機由膠西重來太清宮說法闡教,居數載始回萊州昊天觀。臨行時,復留詩十首。

  寧宗嘉泰三年(1210)仲春初六日,劉真人鳴鼓集眾,誡諸徒曰:“我欲赴仙師之約,爾等勿懈修真”。遂絳但是解,飛升于文官莊靈虛觀,享年63歲。著有《仙樂集》、《太虛集》、《盤陽集》、《安閑集》、《修真文》等,及《品德經注》、演述黃庭、陰符經介,留傳于世,元世祖敕封劉為輔化宗玄明德真君。

20140111_004
全真道“北七子”之一劉處玄

  王嘉祿

  字無休,于元泰定帝泰定三年(1包養網 326),年二十許來嶗山太清宮隱居數載。據《太清宮志》:為人面如重棗,挽雙髻,披衲衣,登草履,負書囊,常游嶗山頭。遇羽士教以五禽之術,久遂不食,但以石為飯,或食松柏葉,渴飲澗水,久之遍身生毛,長寸許。一日思其母,歸家復人煙,毛盡脫落,但食石如故。常囊石自隨,映日視之,即辨其味。著齒無聲,如粢糕餌。后母逝世,復進嶗山,遍游各處,有樵者遇之,盤石倚松,眼光如電,頂有赤光,高數丈。遂求玄術,傳僻谷之方,樵者回家,傳授多人,皆壽活百余歲,后不知其所終。

  張諱通

  號三豐,有關傳記見《中國歷代有名道觀道長簡介》(一)。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春,南至武當,調神面壁,九載而道始成。復來嶗山修持數年,于元惠帝至正初(1341—),回遼陽掃墓訖,復至燕京,拜邱長春為師。

  耿義蘭

  字芝山,號飛霞,又號靈應子,山東高密人。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玄月十八日誕生,幼而聰敏,專務儒業,登嘉靖進士第。性清廉,喜恬澹,好山川,慕玄風,適有勞山太清宮羽士高禮巖者,訪華山路經高邑,耿義蘭遇之,相談投緣,邀至家拜為師,道名義蘭包養 。留住月余,諧師同至華山,住庵十余年,得趙靜虛真人傳道,修行數載。辭師進都,住白云觀叢林,參訪事理。未幾即回勞山,隱居慈光洞、黃石宮等處。耿義蘭在太清宮往僧復觀上貢獻頗年夜:萬歷十三年(1585)和尚奉旨將太清宮羽士劉真湖等逐出,打逝世方丈張德容,改太清宮為海印寺,又白占山場數處。耿義蘭會同太清宮羽士賈性全、劉真湖、張復仁、覃尋先等,協力抗爭。至萬歷十九年,耿真人獲朝覲,直接向萬歷帝抗訴,于二十三年始得提審判。二十八年蒙降旨復宮,頒道躲經,敕封耿義蘭為扶教真人。于萬歷末年十月十五飛升,世壽一百一十歲,葬于太清宮三皇殿前。

  徐復陽及鶴山派

  字光亮,號太和子,又號通靈,萊州府掖縣人,明憲宗成化十二年包養網 (1476)仲春十四日誕生。年少掉目,精巫卜,游食各方。至即墨縣,遇丘處機門下門生李來先真人,至鶴山遇真庵苦修,行持多年,據《太清宮志》:一日閑步至山嶺,足踐池內,試之為清泉,掬而飲之,面垢盡除,突然感覺到兩眼可以內視,年夜悅。回白李真人,真人曰:“道成目自了,但你功行尚未圓滿。兩眼包養網 只能內視。戶外的澗內有遺錢十二枚,汝試摸之,能摸到十二枚,你就功滿行成矣”。于是徐復陽就往澗內摸錢摸,經三年得錢十一枚,所缺一錢,久不成得。一日于尋摸之際,聞人呼,隨音覓往,得一池。掬水洗面,雙目頓明,見一錢置于池邊,因名其池曰“洗臉明目盆”,澗曰“摸錢澗”。遂住本山仙鶴洞,面壁九載。后遇張三豐師,得其真傳,而道行益進。繼則潛修明霞洞及太清宮內,后乃歸鶴山仙鶴洞。道成遺留法派曰鶴山派,亦曰嶗山派。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蒲月二旬日仙逝,壽七十九歲,敕封中元永壽太和真君。

  齊本守及金輝派

  字養真,號金輝,又號逍遙子,浙江省杭州府錢塘縣人。性靜然,厭世俗,于明萬歷間同師閻不夜由壽州(今屬安徽)東來,愛嶗山兩峰高峙,并有邱長春真人仙筆題刻,及邱真人所建之後天庵,留住于此,不復他往。多事勞苦,廣行便利,自食糠秕,供人米糧,同居道眾莫不欽感,始終如一,凡二十年,增修殿宇三間,及兩廊廂房。據《太清宮志》,齊本守的往世頗有傳奇顏色:熹宗天啟元年(1621)冬十月,觀前忽來一位八十老尼,凍將逝世,求息止。眾羽士嫌棄大哥污穢,拒之揮令往。真人急止之曰:“彼乃求生,我等安忍睹其逝世。男女雖宜避嫌,急當權變。且其大哥病篤,何嫌之有哉?”遂引進己榻,衾臥熱之,進食慰問,若待病者。老尼亦絕不感謝,第二天凌晨不告而別。眾人才覺悟其人并非是老尼。第二年正月二十一日,真人忽謂其師曰:“三清且至,吾等當恭迓。”乃共蕙沐致虛,羅拜于地。禮畢對眾,忽作別曰:“我功圓滿,塵緣已盡,將往矣。”言甫畢,促行往,瞬息不見。眾急尾跡之,至八仙墩,包養 見衲履在焉,墩下則汪洋東溟也。疑慮間,巡山傭工至,告曰:“適憩石巔,看見一道人飄然至此,擲物于海面上,若蒲團。道人躍登其上,向東南風馳電掣而往,故急來察其行蹤。方滯步,撿得一書,今請諸公閱之。”眾視其書,乃真人致道眾者書,云:“道名齊本守,功夫自來有。打坐二十年,勞山下苦修。待到天啟年,白云赴瀛洲。若問歸何處,仙臺閬苑游。”敕封“上元普濟道化真君”。其遺留之法派稱金輝派。

20140111_005
齊本守遇仙圖

  太清宮從初創到現在已經歷兩千多年的歷史,號稱“道教全真全國第二叢林”。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幾乎每朝每代都進行過修葺,但至今其建筑風格還一向保存著宋代建筑的典範風格,這在國內各宗教建筑中,也是極少有的。本日太清宮占地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廟宇主體分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年夜部門,還有關岳詞和東西客廳、坤道院等附屬設施。

  三官殿

  是嶗山最早的道教廟殿,為布局工整的三進殿院,年夜門朝東,面向年夜海,與傳統本來,這件事是瀘州和祁州居民的事情。跟其他地方的商人沒有關係,自然也跟同是商團一員的裴毅沒有關係。但不知何故,的道觀山門向南分歧。表現“紫氣東來”據《道躲》中記載:道家的鼻祖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關令尹喜遠遠看到一團紫氣從東方滾滾而來,就在路邊迎候,公然迎到老子。三官殿的主殿屬單檐硬山式磚石結構殿堂,頂面覆以玄色板瓦和筒瓦,匾額為木雕篆書體長方形,是標準的宋代建筑。從宋代至今,三官殿經歷過無數次修繕,卻總是保存著宋代建筑的基礎特點和風格,雖不是富麗堂皇,卻不乏古樸莊嚴,是典範的道教殿堂。

  三官殿內設有雷聲普化天尊、四年夜元帥、三官年夜帝、真武年夜帝、監壇地盤神位。此中三官年夜帝是指天官、地官、水官,這是中國現代農業社會決定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關鍵神祗。三官殿的正殿兩側,分別供有“雷神”和“真武”二神。在包養網 道教中雷神和雷公不是一回事,雷神是正義之神重要是懲罰惡人、伸張正義之神,真武即北極真武年夜帝,全真教信奉的最高神祗。

  三官殿二進院和三進院內,有數株山茶,樹齡多在400年以上,此中以三進院內三官殿年夜堂兩側的山茶(耐冬)最為著名。東側的一株山茶,高近7米,胸圍近1.8米,樹齡已有600余年,是明代有名羽士張三豐渡海從四周的長門巖島上移植過來的。飄雪季節,這株山茶千花怒放,整個樹上象是落了厚厚的紅色的雪。清代有名文學家蒲松齡曾經在嶗山住過,看到這種美景,寫下了《聊齋志異》中的《噴鼻玉》。文章中穿紅衣的花神名為“絳雪”,“絳”是紅色,包養 意為紅色的雪,實際上是寄意這棵山茶為神工所成。三官殿外西側的一株山茶是山茶中的名品棗重瓣白雪塔,樹齡也有400余年。

20140111_006
三官殿及殿東側張三豐從海島移植的山茶

20140111_007
山茶樹下“絳雪”刻碑(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花神名)

  三清包養 殿

  位于女羽士修行和棲身的坤道院之后。三清“你在生氣什麼,害怕什麼?”蘭問女兒。殿是太清宮的第二年夜主殿,為一座長方形院落,由一個正殿和兩個偏殿組成,主殿屬磚石結構的硬山式建筑。正殿供奉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神像,東偏殿供道教全真派最後的創立鼻祖東華帝君,西偏殿供奉西王母。正殿的兩側分別設有偏殿。東偏殿供奉的是東華帝君,在神話傳說中,東華帝君是天上陽神的主管。西偏殿中供奉的是西王母,俗稱“王母娘娘”,傳說她是天上陰神(女神)的主管。

20140111._008
太清宮三清殿

  三皇殿

  位于神水泉東的另一座院落內。三皇殿始建于唐代的。唐代以前,太清宮只要三官、三清兩座主殿。據《太清宮志》,三皇殿為太清宮羽士李哲玄所建。唐昭宗天佑元年(904),李哲玄從羅浮山東游至嶗山太清宮,見這里風景優美,環境及佳,遂假寓于該觀。集資興建這座殿堂,供奉三皇,名為三皇殿。李哲玄精于園林設計,對太清宮的甬道和附屬建筑布局進行了調整和建築,使之擁護道家“道生一,平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學思惟。並且根據九宮八卦的方位將三皇殿建于“開門”地位。因為在道教的九宮八卦方位中,只要“休門、生門、開門”這三門為吉門。這期間,植樹、修路、建天井、載花園,使太清宮的園林布局構成正規的寺廟園林風格,從而奠基了嶗山道教廟宇園林建筑的基礎。

  三皇殿是一個長方形院落,并擺列有兩座殿堂,主殿是三皇殿,副殿是救苦殿。三皇殿中供奉的是神農年夜帝、宓羲年夜帝、軒轅年夜帝。救苦殿供奉長生明德真人、太乙救苦天尊、觀音年夜士、孚佑帝君帝、幽冥鬼王年夜士。三皇殿兩側,同時供奉著十位神醫:扁鵲、張仲景、華佗、皇甫謐、孫思邈、王唯一、錢一、李時珍、葉天士和王清任。

  三皇殿門外兩側的石墻上,各鑲嵌一塊石碑,碑上鐫刻著元太祖成吉思汗敕封道教全真七子之一,龍門派開山鼻祖丘處機,令先向他們暗示要解除婚約。其掌管全國道事的圣旨全文。

  太清宮除了三官殿、三清殿和玉皇殿三個重要殿堂外,還有西王母殿,供奉太陰妙果素月天尊、西王圣母天尊、“告訴爹地,爹地的寶貝女兒到底愛上了哪個幸運兒?爹地親自出去幫我寶貝提親,看有沒有人敢當面拒絕我,拒絕我。”藍斗母年夜天尊神位;東華殿,供南極長生年夜帝、東華帝君、太陽帝君包養網 神位;關岳殿,供漢關壯繆公神位、宋岳武穆公神位;耿真人祠,供云川張真人、扶教真人耿公、雙修真人賈公、虛一真人譚公神位;云廚龕,妙供年夜天尊神位。

  有名古樹

  太清宮內有大批的古樹名木,除了三官殿兩側的兩株山茶外,三官殿三進院年夜門兩側,各有一棵銀杏,高25米以上,胸徑都有數圍,樹齡1000余年,是宋朝開國天子趙匡胤敕封嶗山羽士劉若拙重建太清宮時所植。

  三皇殿內亦有一株古柏,高22米,胸圍近4米,樹齡2100年,與三官殿年夜門外的古柏同是西漢張廉夫初創太清宮時所植。這就是太清宮內最奇異的是“漢柏凌霄”和“三樹一體”。所謂“漢柏凌霄”,是指這株漢柏上纏繞著如龍蛇狀的凌霄藤,漢柏枝干挺直,樹皮斑駁,中間的一些小枝干也已枯逝世,唯有頂真個柏葉仍綠意盎然,那凌霄的藤蔓借著這挺直之干攀緣上升,在一樹蒼老中開出明艷的凌霄花。在這“漢柏凌霄”的奇觀中,更令人稱奇的是,在樹的另一側又生出了一棵鹽膚木(別名五倍子),因此被稱為“三樹一體”。2003年,包養網 這株五倍子被一場年夜風刮下,今已不存,但不久后在這棵樹的樹杈上又生出了一棵刺楸,繼續堅持著“三樹一體”的奇觀。凌霄的樹齡已超過100年,鹽膚木的樹齡也快100年了。近百年來,三樹一體同生,在植物界實屬罕見。

20140111_009
“漢柏凌霄”和“三樹一體”

  逢仙橋邊有一株黃楊,高8米多,胸徑82厘米,已有800余年的樹齡。再前行幾步,有一株“龍頭榆”,高近19米,胸徑1.2米,南北向冠幅為33米,東西向冠幅為25.5米,樹蔭遮蓋4畝的面積,是嶗山一切樹種樹冠最年夜的。傳說是嶗山羽士李哲玄建三皇廟時所親植,距今已有1100多年,仍枝葉茂盛,生機勃勃。龍頭榆旁邊有一年夜石,上刻“逢仙橋”三字,旁邊還有記載當年宋太祖趙匡胤招見并敕封嶗山羽士劉若拙為“華蓋真人”的記事。

20140111_010
龍頭榆,左上方為逢仙橋

  嶗山天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環圍太清宮地點的寶珠山有七座山嶽,主峰為老君峰,左側順次為桃園峰、看海峰、東華峰,右側順次為重陽峰、蟠桃峰、西王峰;南面是嶗山頭,東北面是碧藍的海灣,稱“太清灣”。山上奇石怪洞,清泉流瀑,峰回路轉,尤以“明霞散綺”、“云洞蟠松”等十二景為最。嶗包養 山的重要景點有:太清宮、巨峰、華樓宮、龍潭瀑與八水河、九水、上清宮、明霞洞、八仙墩、承平宮、白云洞、華嚴寺、百福庵、蔚竹庵、塘子觀、法海寺。

  人文景觀方面舊日秦皇漢武帝登臨此山尋仙,唐明皇也曾派人進山煉藥,歷代文人名流都在此留下流蹤,唐代詩人李白也曾用”我昔東海上,嶗山支紫霞”的詩句贊美嶗山的山光水色。清代的蒲松齡曾在觀內寫作,寫下《噴鼻玉》、《嶗山羽士》等有名篇章。

  22、青海貴德縣玉皇閣

  位于貴德縣河陰鎮,距省會西寧114公里,是明清的古建筑遺存,始建于明萬歷十七年(1589),為鞏固統治,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40111_011

  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貴德地區曾被羌、吐谷渾、吐蕃、蒙古和華夏瓜代把持。至南宋寶右元年(1253年),在河州(今甘肅臨夏)設置吐番宣慰使都元帥府,置貴德州宣慰司,“貴德”地名初次出現。元至元八年包養網 (1271年)正式設貴德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征西將軍鄧愈率兵進占貴德,改貴德州為歸德州。洪武九年(1376年)置必里衛,洪武十三年(1379)筑成貴德城。

  明萬歷二十年(1592),為了教化平易近風,保佑“皇圖永固,時歲享昌”,乃“恭擇城中場地,創修玉皇圣閣”,歷時四年完工。建筑包含玉皇閣萬壽觀、文廟、年夜梵剎、關岳廟、城隍廟、平易近眾教導館(現為梨馨園)六個院落及古校場(俗稱隍廟場)建筑群占空中積61畝,建筑面積4915平方米,集儒、道、佛為一體,文廟、道觀、梵剎彼此毗鄰,配合保佑國包養 泰平易近安。清道光十七年(1837),玉皇閣重建、擴建工程告峻。清同治六年,當地回平易近起義,玉皇閣毀于戰火,現存古建筑群是光緒年間順次重建。現存年夜殿11座,東西兩廡46間,鐘鼓樓4座,牌樓1座,亭子長廊23間,明清壁畫62平方米,明清建筑彩畫940平方米。整體建筑采用中國傳統的中軸線擺佈對稱的情勢,單體建筑以甘肅、青海兩地做法為主,富麗堂皇,布局國內罕見,極具歷史文物價值和建筑藝術價值。

  玉皇閣

  道教建筑,別名萬壽觀,包包養 含山門、過廳、東西配殿和玉皇閣。

  山門為中柱式硬山建筑,明間中縫安通間門,兩邊砌墻,前后構成明廊;過廳亦為硬山建筑,面闊三間,專心四柱,前后出廊;玉皇閣是整個建筑群之首,譽為“仙閣插云”,通高26米,有騰空降生、舉頭天外之感。底面為正方形,基礎臺基高1.4米,基礎臺基上再砌高9.9米的磚包土筑正臺基,上起三層樓閣,一層金柱通接二層檐柱,三檐柱坐在二層匝梁上,中間四根內金柱為三層通柱。三層平板枋上安24攢五踩斗拱。整個年夜木結構榫卯互鎖,受力公道,承壓均勻,結構非常嚴密。每層正面枋下均安通口龍鳳花板裝飾,一層門兩邊有六幅磚雕草花,雕鏤細膩,寄意深遠。青瓦歇山頂吻獸齊全。正脊中間有三尊青獅白象馱寶瓶,顯示著南方古建筑的特點,加上富有處所特點的建筑彩畫,使整個建筑顯得外型華美,富麗堂皇。三層樓閣中,頂層奉“天”,立玉皇神位,中層奉“地”,立地盤神位,下層奉“人”,立天子牌位。“六合人”共奉,包括著“天人合一”的主要思惟。

20140111_012
貴德縣玉皇閣

  關岳廟

  俗稱武廟、馬祖廟,建筑包含山門戲臺、過廳、鐘鼓樓、東西廂房和正殿組成,供奉關羽、岳飛、馬祖三尊神像。是軍旅、戎邊將士拜謁的場所。關岳廟過廳體積較小,但極為出色,單檐歇山建筑,面闊五間,專心四柱,檐下斗拱密置,木雕優美、彩畫絢麗。是清代建筑中的上乘之作。

20140111_013
關岳廟內戲臺

  城隍廟

  包含過廳、十八層地獄廊、正殿、地躲王菩薩殿、后寢宮包養網 。其過廳及鐘鼓樓與關岳廟類似,后寢宮為硬山建筑。

20140111_014
城隍廟

  建筑群內的文廟由欞星門(牌樓)、泮池、戟門、鄉賢祠、名宦祠、七十二賢祠和年夜成殿組成。年夜成殿供奉孔子之神位,歷來為文人祭孔和集會的場所。是整個建筑群體量最年夜的單體建筑。九檁單檐歇山年夜木,面闊五間,專心四柱,甘青處所做法,柱徑碩年夜,翼角翹高,雖不施斗拱,前檐用處所做法“平枋假貓兒頭”,在前檐構成一個多層次的木雕裝飾,高峻高聳中顯出華麗。

  建筑群內年夜梵剎原為躲傳釋教,現僅存年夜雄寶殿,殿內供三世佛。

  23、陜西華山道觀

  重要有鎮岳宮、玉泉院和東道院。

  鎮岳宮

  在陜西省華陰市華山玉女、蓮花、落雁三峰之間的山谷中。該宮是華山諸峰間較年夜的道教宮觀,古稱上宮。宮依西峰東麓而筑,隨崖就勢,構筑獨特。宮前地勢平展,周圍奇峰聳天,松林蔭翳,蒼松挺翠,繁花似錦,是一處環境優美的宮觀建筑,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確定的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20140111_015
華山西峰下的鎮岳宮

  鎮岳宮始建于唐玄宗開元四年(716),當時稱華岳觀上院,平易近國年間編的《華岳志續編》中稱其為“古廈千年,號曰上宮”。宮前有一井,據說此井與玉泉院內的玉泉雷同。據《華岳志》記載:唐玄宗之妹金仙公主于華山修道時,夙起打水洗頭,失慎將一把玉簪失落進井中。第二天,前往“仙姑觀”到玉泉院洗手時,從泉水中揀到了玉簪。據《年夜元己亥韓道善重建玉井庵》石碑所載,鎮岳宮元代時稱玉井庵;明朝在此建玉井樓,萬歷年間此樓仍存,陜西巡撫、監察御使龔懋賢在樓前題有“真源”碑一通。明末陜西一帶因李自成起義戰亂年年,鎮岳宮歷遭兵燹,破敗不勝。至清初,東宮侍讀范養平易近登岳隱居修道,在蓮花坪構復庵養性,與復社名流顧炎武、王宏撰結為方外友,以研討理學為掩護商討反清復明年夜計,并捐資重建鎮岳宮,鎮岳宮才有了必定規模。顧炎武為寫有有名散文《復庵記》。清光緒年間(1875—1908)又作了建筑上的進一個步驟完美。平易近國二十六年(1937)華陰人、有名的書畫家石磊園師長教師又捐資添筑樓房三間,擴年夜了鎮策宮的建筑規模,由于幾經修葺,宮回廊曲徑,幽靜典雅,加之宮內有充滿奧秘顏色的玉井,更令游客向往留戀。文革中鎮岳宮被毀,改作旅社。文革結束后,1982年華山道教協會再次對其部門建筑進行修繕,并擴建了殿堂。

  鎮岳宮現存建筑均為清末和平易近國初年所建,為一樓一殿。正殿為三開間,內供奉鎮守華岳之神西岳年夜帝少昊金天氏泥像。宮內有一年夜石洞曰藥王洞,內奉藥王神位。洞外崖壁上鐫刻有:“華廟觀上院鎮岳宮”八個年夜字。正殿之前有一玉井,水潛流而下,明代前七子李攀龍在《游華山記記》中有“在上宮前五尺,水行上而潛于下”的記載。此名曰玉井,深達30余米,據《三才圖記》,玉井“可十丈,周經半之”。水味甘醇,井上筑樓,傳說此井與山下玉泉院內的玉泉相通。據《華岳志》:“玉井生千葉白蓮,服之可成仙。”韓愈《古意》詩稱贊曰也一樣但是在我說服父母讓他們收回離婚的決定之前,世勳哥哥根本沒有臉來看你,所以我一直忍到現在,直到我們的婚姻終:“太華峰頭工井蓮,開花十丈藕如船。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進口沉疴痊。我欲求之不憚遠,青壁無路難夤緣。安得長梯上摘實,下種七澤包養網 根株連。”明朝范守已也觀看過玉井,并寫《觀玉井》詩一首:“玉井穿何歲,源通年夜液津。藕躲十丈種,花發幾千春。古瓷銀床冷,澄波玉體新。令人思太乙,蓮葉臥高真。”

  在鎮岳宮四周,沿山澗小溪有28個小水坑,泉水清亮,恰似一串明珠。將三峰之水,直泄水簾洞。據《三才圖會》載:石洼如自,凡二十八,上應列宿如貫珠”。因天上有28宿,這里有28潭,所以人們將此稱之為“28宿潭”。這里是一塊洼地,海拔1700多米,兩股溪流匯合于此。清代桑調元《鎮岳宮》詩描述周邊一帶秀麗風景曰:“當峽鎮岳宮,直壓飛云頂。爽氣豁金天,澄泉涵工井。神仙高掌開,司寇峨冠整。蓮花爛空浮,一朵青煙冷。依微滇黔山,破裂夕陽影。石爛在層霄,獨立秋光旭。”

20140111_016
華廟觀上院鎮岳宮

  玉泉院

  玉泉院位于陜西省華陰市華山北麓谷口,1982年被定為全國重點宮觀之一。此地曾為北宋有名羽士陳摶隱居修真之處。陳摶仙逝后,他的門生們在此建“希夷祠”以示紀念,時在北宋仁宗皇祐年間(1049—1053)。清包養 代曾屢次擴建,并改稱玉泉院。

20140111_017
華山玉泉院

  玉泉院之得名,是因院內有清泉一股,相傳與山頂鎮岳宮玉井潛通。新中國成立后曾屢次維修并擴建長廊,現在亭臺樓閣,金碧輝煌。玉泉院的建筑分東、中、西三部門。中部為主體建筑“希夷祠”,它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庭堂,主殿為陳摶老祖殿,內奉陳摶坐像。東西兩邊為客廳和住房,青磚藍瓦,古樸無華。院內有陳摶門包養 生賈得升撰寫的“建醮碑”,是研討宋代齋醮道場的珍貴資料。玉泉院的西部有回廊、石舫、無憂亭、含清殿、希夷洞、山蓀亭等建筑。山蓀亭立于巨石之上,傳為陳摶所建,亭旁的無憂樹亦為陳摶手植。希夷洞內有宋代石刻陳摶臥像,雕鏤優美,繪聲繪色。玉泉院的東部有華佗墓、回廊和十二洞等。玉泉院的園林建筑充足應用了優美的天然環境。全院傍山臨水,泉流淙淙,山氣霏霏,峰巒當窗,幽竹傍巖,亭臺廊廡參差波折,情味盎然。

Exif_JPEG_PICTURE
玉泉院內陳摶墓

  東道院

  位于華山谷口內約10公里之青柯坪,原名九天宮。明萬歷年間這里有“太書院”,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羽士鄖禮慧創建,1950年重建一次,1982年再次獲得修繕,并被列進全國重點道教宮觀名單。現為玉泉道院之下院,屬全真道徒修真之處。

  東道院依山而立,坐東朝西,規模不年夜,玲瓏玲瓏,正殿三間,內供奉九天玄女泥像。九天玄女簡稱玄女,俗稱九天娘娘。她是一個正義之神,抽像經常出現在古典小說之中,成為攙扶幫助好漢鏟惡除暴的應命女仙,《水滸傳》中就有關于九天玄女協助宋江的文字。因除暴安平易近有功,玉皇年夜帝才敕封她為九天玄女、九天圣母。

  東道院處華山之腰,在這里可以北眺秦川渭水,南看蓮花峰與鳳凰山,東有云臺峰、聚仙臺,西有斗極坪、獅子嶺,周圍山色浮蒼點黛,環境非常幽靜。東道院北有唐槐,院南有桃花洞、白衣洞、雪花洞、皓天洞等巖壁石洞,均為古時羽士靜心修煉之處

20140111_019
東道院八卦門

  24、廣州三元宮

  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南麓。因地處廣州市北,又稱“北廟”,是嶺南現存歷史較長、規模較年夜的道教建筑,1989年12月,廣州三元宮被廣州市錄進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現廣州市道教協會的地點地。

  三元宮乃因宮內殿內供奉著三元年夜帝而得名。依道教說法,天、地、水為三元,“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三氣,天生人倫,長養萬物”。此中天官(堯)為上元,農歷正月十五為其誕辰日;地官(舜)為中元,農歷七月十五為其誕辰日;水官(禹)為為下元,農歷十月十五為其誕辰日。此中以正月十五的上元誕最為熱鬧盛大,被稱為上元節,官府平易近間往往設定鬧花燈、放煙火、燒噴鼻跪拜等祝禱活動,俗稱鬧元宵,希圖獲得天官賜福;中元誕是赦宥人間罪惡的日子;下元誕道教認為這天是水官救難解厄運的日子。實際上反應了中國長期農業社會對氣候、地盤和水的依賴和天然崇敬。天官、地官、水官又稱“三官”,道教建筑往往都有“三官殿”。三元崇奉源遠流長,早在1600多年前東晉時代,干寶的《搜神記》上便載有東海人陳光蕊,生了三個兒子,得道升仙,分擔天、地、水三界的記敘。明代蘇北魯南包養網 三元崇奉很是興旺,萬歷十五年(1587)淮安人謝淳破家擴建三元宮,奠基了三元宮建筑群的基礎。

20140111_020
廣州三元宮三官殿

  廣州三元宮原為趙王廟,相傳它是是為奉祀南越王趙佗而興建的寺廟。舊址在象崗,始建于漢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前后。南越國滅亡后趙王廟漸廢。東晉元帝年夜興二年(319),南海太守鮑靚在原趙王廟舊址建造道觀,初名越崗院。鮑靚字太玄,魏晉時在廣州任南海太守,他篤信道教,還是最早把道教丹鼎派傳進嶺南的人物。他在越秀山下建越崗院,用來作為傳道教和煉丹之所。鮑靚在嶺南收了一個門徒叫葛洪。葛洪是道教史上一位有名人物,江蘇句容人,字稚川,號抱樸子,三國時吳術士葛玄的重孫。葛洪是一名道教理論家、醫學家和煉丹術家,自幼好仙人尋養生之術,曾向葛玄的門生鄭隱學習過煉丹術。晉惠帝末年,他應廣州刺史嵇會之請,到廣州任參軍,居廣包養 州約10年。在其期間追隨鮑靚探討道教理論及煉丹、養氣之術。鮑靚的女兒鮑姑從小深受道教影響。鮑靚重視門徒葛洪,便把鮑姑許配給他,兩人配合研討煉丹與醫術。葛洪精曉醫術,著有《抱樸子》內外篇70卷、《金匾藥方》100卷等著作。他精曉針灸術,據說三元宮內原有的針灸經絡圖碑刻就是他留下的。鮑姑亦精于醫道,兩人一道替蒼生治病。鮑姑平生幾十年都是在廣東度過的,為了采藥、行醫,她足跡廣泛南海、番禺、博羅、惠陽等地。她醫術非常高超,老蒼生都親切稱她為“女仙”、“鮑仙姑”。后鮑姑患急病而逝世,后人在越秀山下建“鮑姑祠”紀念她,她用過的井被稱為“鮑姑井”,又叫“虬龍古井”。惋惜現在這祠和井都不復存在了。而三元宮內卻建起了紀念她的“鮑仙姑殿”。鮑靚后來將女兒葬于羅浮山,山上的“黍珠庵”是為紀念鮑姑而建的。葛洪在羅浮山整整生涯了30年,煉丹制藥,著作不輟。葛洪還在羅浮山建造了東南東南四個庵,即現在的沖虛觀、白鶴觀、九天觀和酥醪觀。

20140111_021
三元宮鮑姑殿

20140111_022
20140111_023
供奉葛洪、鮑姑夫妻的“葛仙寶殿”

  越崗院曾一度改名為包養 釋教的悟性寺。宋代又復稱為北廟明代洪武年間,廣州擴展北城,鑿象崗而建北門。時北廟正當門樓地位,于是廟遷至今址。明萬歷年間(1573年至1619年)改建北廟,改名為“三元宮”,主祀上、中、下三元年夜帝,遂沿用至今。明代崇禎十六年(1643)又加以擴建。明末毀于兵燹。清代康熙三十九年(1700)時任掌管杜陽棣在平南王尚可喜等人的資助下,先后擴建山門靈官殿、三元殿、鐘鼓樓、呂祖殿、鮑姑殿、老君殿、玉皇殿、斗姥及道舍等建筑,使三元宮規模宏偉,殿宇高聳,遂成為嶺南有名道教宮觀。乾隆、同治、光緒年間均有分歧水平的修葺。
  抗日戰爭期間,該宮殘遭破壞,后不久又得方丈何誠瑞募化重建;“文革”中,此宮再遭破壞,從1982年起廣州道教界開始對其進行周全地修復,現有靈官殿、三元年夜殿、鮑姑殿、呂祖殿、玉皇殿、老君殿及道舍等包養網 道教建筑近百間。
  三元宮是廣州市保留較為無缺的明代建筑物。它三元宮坐北朝南,在越秀山南麓,依山而建,漸次降低,使整座古建筑高大軒昂,氣度非凡。現存各殿堂建筑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三元宮的整體布局是以正對山門的三元殿為中間,坐北朝南;殿前拜廊東西連接鐘鼓樓,殿后為老君殿;兩側自南而北,東為舊祖堂、齋堂、客廳、呂祖殿,西有缽堂、新祖堂、鮑姑殿等建筑。
  登上40余包養網 級石階可達山門。山門面闊5間,進深3間,山門正上方有“三元宮”三個年夜字,門兩旁的石刻對聯是“三元古觀,百粵名山”,筆法灑脫雄渾。門前立著一對宏大的石獅。

20140111_025
三元宮山門

  山大人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門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同冶二年(1863)重建。前檐石柱上刻有楹聯:“地接玉山,百粵靈光高斗極;水通珠海,千秋道氣洽南溟。”門內是靈宮殿包養網 ,供奉有護法神王靈官。

  進進山門,正對著的是三元宮的主殿三元殿,這是全宮布局的中間。殿面闊五間20.07米,進深五間16.85米。布瓦歇山頂,綠琉璃瓦剪邊,梁架為穿斗式與抬梁式混雜。殿前拜廊為卷棚頂,拜廊兩邊為兩層的鐘鼓樓。該樓層較矮,卷棚與拜廊連成一體,并跟三元殿前檐相接,與山門連在一路,成為整座建筑物的焦點,風格非常獨特。這在廣州古建筑中是獨一無二的。

  三元殿內除供奉三元年夜帝之外,還供奉著道教中位置最高的神祇,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品德天尊三尊神像。

  正殿的東邊分別設有客廳和齋堂之外,主要的建筑還有舊祖堂和呂祖堂。舊祖堂供奉的是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所以又叫做老君殿。呂祖殿則在年夜殿的東北面。正殿的西邊,供奉的是東漢的張道陵,又稱新祖堂。

  還有。呂祖是誰?他是呂洞賓,道教八仙之一,也是平易近間傳說中故事最多的一個。呂洞賓是唐武宗會昌年間(841~846年)人包養 ,號純陽子,道教全真派尊之為北五祖之一,通稱為呂祖。三元宮內比較有名的殿宇建筑還有鮑姑堂、缽堂等。

20140111_026
三元殿內供奉的天、地、水三官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